先找出讀者,再做行銷規畫
只要你在出版業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不可思議的即使再冷門的主題都一定會有人買,這也是這個行業的迷人之處。
每一本書都一定有它的讀者,而我們的終極任務就是要想盡辦法找到他們。
要想要找到讀者,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們有多少人」、「喜歡什麼東西」,並且「以他們習慣的方」式去接觸他們。也就是
- 確認你的目標受眾人數
- 找出你的目標互動數
- 做出產品定位
為了方便理解,我先以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為例:
第一步 確認你的目標受眾人數
我們用FB 的廣告受眾洞察報告去分析,可以知道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大概有200萬人。
但對心理學裡面的分支「社會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卻只有15萬人,也就是其中的7.5%
這樣我們就知道,如果你要出版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你的目標市場可以先瞄準這15萬人。
第二步 找出你的目標互動數
如果今天老闆給你的目標是賣出3000本書,那我們先假設10個對這主題有興趣的人會有1個人買書。這樣可以簡單的計算一下我們需要的互動數
3000本*10個人=30000個目標受眾
接下來,我們再套上行銷的7次法則
總互動次數=30000個目標受眾X7次互動=210000次互動
所以我們必須針對這些人有210000次的互動。
那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到目前你之後的目標數字了。這可以做為在做廣告投放與再行銷時的參考依據。
第三步 做出產品定位
在確認好目標受眾與目標互動數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思考要用怎樣的方式去接觸這些人,才能夠讓你的行銷策略精準打中目標。
我們可以把頁面切到粉絲專業的讚。
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去描繪這些受眾的輪廓,並且在我們撰寫「行銷金三角」給予很大的幫助。
而在這個時候,我會先與編輯討論並撰寫出行銷金三角。
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請編輯另外跟作者確認,撰寫的內容是否有符合他的讀者樣貌,並依照作者的建議做調整。 想要了解什麼是行銷金三角,我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介紹,大家也可以去買温慕垚老師所寫的《這就是行銷:行銷金三角》裡面寫得非常詳細,我也獲益良多。
思考方向 | 描述 |
誰會買這類商品(WHO) | 學過心理學或社會學、對公眾議題有所關注並遊走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人 |
他們為什麼要買這類商品(WHY) | 想找到詮釋社會的另一種方式 |
你的商品如何滿足他們(HOW) | 提供美國社會心理學權威對於社會的新觀點 |
有多少人需要你的產品 | 有多少人需要你的產品 |
小結:先弄清你的市場有多大
我們這次花了一些時間來釐清你這本書的目標市場有多大並且為之後的行銷規劃設下一個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雖然只是預估的,可能會和你的實際情況落差甚大,但並沒有關係,我們先有一個可以預估的數字,再慢慢修正會比無頭蒼蠅來亂算好多了。
而這個觀念也是我一直想傳達給同業的,我之前去聽過很多業界前輩的演講或是跟他們討論。許多的出版社在做出版評估的時候都仍然憑靠總編輯對這個領域的熟悉度和直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書感。 而書感,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直覺,直覺的形成也早在心理學中有解釋,它其實只是大腦以你的過往經驗做出對於事物和事件的快速判斷。
以前因為沒有辦法去追蹤和測量行銷的效果,所以我們非常依賴編輯的書感。但現在,我們有很方便的科技可以輔助編輯與行銷去預估這本書的銷售狀況,而不是一昧地用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