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付費牆
- 一個會用網路訂閱的人,首先是要知道它的人
- 封閉式的訂閱制,是賣掉未來的選擇
詹先生認為付費訂閱雖然是一個解法,但是它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先知道這個產品,才會開始訂閱它。
也就代表這個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出版媒體。
華爾街日報
對於華爾街日報這種世界性的報紙,採取網路訂閱是合理的。第一個是他本身就已有知名度,第二是對於非美國用戶來說,網路訂閱無論在價錢或是傳遞消息的速度上都是更合理的選擇。
蘋果日報
但對於蘋果日報來說,就不是這麼樂觀了。
根據2019年《蘋果新聞網》公布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80萬人,官方年報顯示(預計3月底)台灣不重複瀏覽人數1,230萬人,在開始免費註冊才能閱讀下,380萬人成為會員,其中10萬人同意付費,轉換率為2.6%。看起來好像還不錯,但是這個只是前期促銷10元月費的付費人數。
從上面的這張表可以看到「所有媒體的流量都上升,只有蘋果日報下滑」,那就代表讀者流失到了其他的新聞網站。
但這並不代表付費訂閱制不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可以參考我前一期談到的天下雜誌付費。
小結:知識付費與內容付費
在寫這個章節的時候,我不斷在思考內容付費和知識付費的差異在哪。
看了很多資料都無法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這兩個好像沒有很清楚的分界線,所以只能分享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
我認為,知識付費看起來好像只是內容付費在網路時代的另一種新收費方式,但對於知識提供者來說卻有著翻天覆地的差異。
內容付費本來就行之有年,就像是學校的課程要繳學費、買書要花錢、聽演講要收入場費等等的,這都是我們為了獲取知識而付錢的許多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付費。而這些方式都是要求創作者必須要先完成一個產品,才能夠進行銷售。
而知識付費對於知識提供者來說,他可以在內容產出的第一天就有獲利,不再需要前期投入很長的時間與高額的費用去製作與設計產品,又可以在不斷的產出中根據回饋去做修改與調整(打磨產品)。甚至可以在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重製成其他產品付費。
所以知識付費的優點在於「即時性的反饋、可調整的架構與彈性的收費標準(可預先收費)」。
但相對的,也意味著消費者的粘著度與投入感會降低,就像是如果你花了一萬塊去聽一場實體演講,你一定會排除萬難並且聚精會神地去做這件事。但是如果場景換成一千塊的線上演講,因為隨時都可以聽也可以重複地聽,你就會進行放置PLAY了(對,我就是那個買了很多線上課程但都沒有聽的人…)
所以對於知識提供者來說,知識付費提供了一個更快套現但更難維持的模式。面對更不專心的使用者,你要做的並不是產出更優質內容,真正的為讀者解決需求,才能讓他們為內容買單。
就像肆一的文字雖不斷的被詬病沒有內涵,但是卻穩掛排行榜上。
對於失戀的人來說,’你在傷心的時候看,它就是比《諮商心理學》更能解決你的焦慮。
重點不是產品多好,而是你能減少多少讀者的焦慮,當讀者買下這本書的那個瞬間,他就減少了焦慮(完成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期許)。
延伸閱讀
- 原來一切都是套路!內容付費的本質,在於利用你內心中對於「求生」的焦慮
- 談蘋果日報的訂閱制:對「優質內容」付費的思維陷阱/張嘉玲
- 台灣的知識經濟市場規模真的很小嗎?/Dennis TC Lin
- 關於內容付費訂閱制一年的心得分享(林育聖)
- 關於媒體訂閱制的案例與思考
- 名詞解釋:知識付費
- 名詞解釋:内容付費
- 【訂閱世代】《華爾街日報》訂戶逾260萬 獨家內容 吸引菁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