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方格子,讓你的影響力更快擴大:
https://vocus.cc/salon/bookanddate/plans/content
首月只要1塊錢,看我每篇超過3000字的文章,真的很划算
完美主義常常成為創作的絆腳石,尤其是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創作環境中。這種心理傾向讓創作者設下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標準,無法容忍失誤,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導致創作進度緩慢。許多創作者因為完美主義而陷入一種永遠在構思或修改的循環中,無法將作品公開。本文將深入探討完美主義的特點,並分析創作者為何容易陷入完美病,以及如何突破這種障礙。通過多寫與先求寫完再求寫好的策略,創作者可以逐漸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提升創作效率與質量,最終實現自己的創作目標。
總結:如何突破完美主義的束縛
完美主義是許多創作者面臨的共同挑戰,但它不應成為阻礙創作的絆腳石。理解完美主義的特點和成因,我們可以採取實際的策略來克服它。首先,透過多寫來增加創作的母數,減少對單一作品的過度糾結。其次,先求寫完再求寫好,避免在創作過程中不斷修改,影響進度。這些方法不僅能提高創作效率,還能讓創作者更自信地面對作品的發表與評價。最終,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創作者將能更自由地表達自我,實現創作的真正價值。
完美主義是創作的絆腳石
這次我們來講完美主義為什麼不適用於現在的創作環境。講這個可能會被罵,但是沒差。我就跟你分享我這十幾年來的創作經驗。
先講一下,完美主義是什麼。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完美主義是一種對自己設定過高且不切實際標準的傾向。特點是無法容忍失誤,過度在意他人評價。
那他的外在表現就會是永遠都還在寫。例如說,你聽到某某朋友說他想要寫一本小說,然後你過兩年問他,他還是回你他想要寫一本小說,或是他現在還在寫,不能公開。然後又過兩年,他還是這樣回你。
那基本上除了他討厭你之外,就是他犯了這個完美病。他可能已經寫了,但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所以不敢講。又或者是他還在想怎麼寫之類的。然後對外的說法就可能是因為最近比較忙。對,基本上你聽到這個講法就可以未看先猜,他大概就是沒有進度,然後找個理由說服自己。
完美主義對創作的影響
像我之前也會跟一些創作者開會,其實就很明顯。他們會跟我討論故事的構想或是框架,然後沒犯完美病的人,可能隔兩天或是下個禮拜,就會跟我更新他的進度。
而犯了完美病的人,你過半年問他,都還在構想階段。那你說這個人是沒有想要寫嗎?我又不這樣覺得。因為我討論是會收諮詢費的,當你今天都願意掏錢了,就代表你是想要做這件事情的。但是你又會找一些理由來說服自己,像是最近太忙了,想的故事可以更好,諸如此類的。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常常被自己的高標準束縛,導致創作停滯不前。為了克服這一點,你需要學會接受不完美。創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沒有什麼作品是一開始就完美的。
試著設定小目標,逐步完成。這樣不僅能讓你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讓你更有成就感。記住,完美主義並不是追求卓越的唯一途徑,反而可能成為創作的絆腳石。
如何利用完美主義創造價值
雖然完美主義有其負面影響,但如果能夠適當控制,也能成為創作的助力。完美主義者通常對細節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可以在作品的質量上有所體現。
關鍵在於,你要學會在什麼時候該放手。適當的妥協不代表放棄,而是為了讓整個創作過程更流暢。當你能夠平衡完美主義與實際行動時,才能真正將完美主義轉化為創造價值的動力。
為什麼會犯完美病
那我們來講一下,為什麼很多創作者會有完美病。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兩種心思在困擾他們:想寫得更好,怕沒人看。而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你寫作的成本很高。雖然說我們寫作本身不需要花什麼錢,但是你最需要花的就是時間。
時間成本與完美主義
例如說,你想要寫一本小說,那這本小說光是構思和資料收集的階段,可能就要花你數十個小時。然後再加上正式寫作和修改的時間,要突破兩三百個小時是輕輕鬆鬆的。好,當你正式發布的時候,就代表這兩三百小時的努力會正式看到結果。好與不好,一目了然。
現實的衝擊與心理落差
你很有可能會受到現實的衝擊。這個就好像什麼?你去買一張兩千塊的刮刮樂,在你刮開之前,你都覺得自己有可能會中兩千萬,你的心情是長期保持愉悅的。等到什麼時候會不愉悅?等你刮完之後,發現只有中500塊,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還不如不要刮。而完美病就是一樣的狀態。
追求完美與發表的勇氣
當你還沒發表之前,你都覺得自己是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發表之後,你才知道,哦,原來是這樣呀。那為什麼你要發表?就這樣放在櫃子裡,繼續坐著那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夢不好嗎?最後你要知道,追求完美並不是壞事,但也要有勇氣面對現實,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怎麼破除完美病
完美主義,這個看似美好的理念,卻常常成為我們創作路上的絆腳石。你是否曾因為寫作時追求完美,而遲遲無法完成一篇文章?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罕見。那麼,我們該如何破解這個完美病呢?以下我將分享兩個實用的建議,幫助你打破完美主義的束縛。
多寫就好了
第一個建議聽起來可能有些老生常談,但的確有效——多寫就好了。當你糾結於文章是否寫得完美時,問題的根本在於你寫作的母數太少。想像一下,當你只寫過兩篇文章時,你自然會擔心第二篇是否不如第一篇。然而,當你寫到第兩百篇或是第兩千篇時,你甚至可能不記得第一篇的內容。這樣的寫作習慣不僅能讓你更放鬆,也能讓你更專注於創作本身。
先求寫的完,再求寫的好
第二個建議是先求寫的完,再求寫的好。許多人在寫作時,往往會不斷地回頭修改,這樣的結果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一篇文章。我不是說不需要修改,而是建議你先把整個故事或文章完成,再進行調整。這樣一來,不僅效率更高,敘事的結構也更通暢。完成後,你甚至可以尋求AI工具如ChatGPT的意見,獲得一些反饋,當然,對於AI的建議,你可以聽聽就好,重點是完成創作本身。
大量創作的好處
大量創作不僅能讓你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看看那些偉大的創作者——史丹·李與夥伴共創了上百個漫威角色,從漫畫到電影影響深遠;巴勃羅·畢卡索一生創作約5萬件作品,平均每日超過兩件;貝多芬則留下了722件作品,其中廣為人知的約30首,命中率並不高,但因為數量的累積,他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家。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大量創作不僅能提升你的技藝,也能讓你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來閒聊:大量創作的好處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如何在出版業中脫穎而出並賺取豐厚的收益,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透過大量創作,你也能夠在這個行業中獲得成功。大量創作不僅能提高你的曝光率,還能增加你作品的命中率。接下來,我們將從幾位著名的創作者談起,探討大量創作的好處。
史丹.李:持續創造話題的力量
提到大量創作,史丹.李(Stan Lee)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名字。他與夥伴共創了上百個漫威角色,這些角色不僅在漫畫中大放異彩,還影響到了電影界。從1960年代開始,史丹.李每月推出多本連載,這種不斷推出新英雄的方式,讓漫威始終保持在話題的中心。對於出版者來說,這是一種完美主義的體現——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巴勃羅.畢卡索:日復一日的創作積累
巴勃羅.畢卡索一生創作了約5萬件作品,平均每天創作超過2件。這種驚人的創作量讓他成為藝術界的巨匠。畢卡索的例子告訴我們,大量創作不僅能提高作品的質量,還能讓你的作品遍布市場,增加被發現的機會。對於任何一位希望在出版業中賺錢的人來說,這種完美主義的精神——不懈地創作與發表,是值得借鑒的。
貝多芬:數量與質量的辯證關係
貝多芬一生留下了722件作品,其中眾所周知的作品大概只有30首左右,換算比例約為4.2%。這意味著,即便是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天才,也需要依靠大量的創作來提高作品的命中率。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大量創作同樣是提高成功機會的關鍵。你不必追求每一件作品都達到完美,但透過不斷的嘗試與創作,最終你會發現其中的價值所在。
如果你喜歡本文分享的內容,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獲取更多創作加速技法。””
🚀|訂閱頻道:https://bit.ly/4hTO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