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內容出版地圖 | 教你如何從出第一本書就開始賺錢
  • 首頁
  • 第一次來看這邊
    • 給創作者的推薦資源
    • 給出版人的推薦資源
  • 給創作者的建議
    • 如何透過出書,完成內容變現的從0到1
    • 讓你提升出書效率的觀念
  • 講座/知識
    • 找出定位與策略
    • 編輯的思考術
    • 行銷可以這樣做
    • 周浩正專欄
      • 企劃之翼(編輯力2.0)
  • 出版加速方案
  • 自學地圖
    • 給創作者的話
    • 相關資源推薦
    • 領取免費電子書
沒有找到
查看所有結果
內容出版地圖 | 教你如何從出第一本書就開始賺錢
  • 首頁
  • 第一次來看這邊
    • 給創作者的推薦資源
    • 給出版人的推薦資源
  • 給創作者的建議
    • 如何透過出書,完成內容變現的從0到1
    • 讓你提升出書效率的觀念
  • 講座/知識
    • 找出定位與策略
    • 編輯的思考術
    • 行銷可以這樣做
    • 周浩正專欄
      • 企劃之翼(編輯力2.0)
  • 出版加速方案
  • 自學地圖
    • 給創作者的話
    • 相關資源推薦
    • 領取免費電子書
沒有找到
查看所有結果
內容出版地圖
沒有找到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周浩正專欄

編輯後記:有開始,就有結束

企劃之翼-25

企劃之翼-25

1
SHARES
57
VIEWS

編輯後記01 : 親愛的朋友

老實說,我並不想停筆,還有好多話要說,雖然累積了六十多萬字的經驗談,總覺得自己人拙、筆也拙,老搔不到癢處。

但,隨著馬齒徒增,記憶力一天比一天衰退,剛看過的書,放下就忘;有時候,要寫的字即使搜索枯腸也想不出它的長相;每段文字必須一修再修,才修成通順的句子*註1。整封信挖挖補補二、三十次才是現在看到的模樣,而等到網友來信告知疏漏或筆誤之處,又不得不修訂重寄。

如今,情況更趨嚴重,書寫時無法集中精神,三、五分鐘就意志渙散了。我心裡有數,應趁著還沒全面失控之前,自行了結。所謂「見好就收」或「見不好就收」──總之,親愛的朋友,這是你最後一次收到我親自(一對一)發送「寫給編輯的信」。

想當初(2004年元月)動念寫下這些「私見」,純屬偶然。

整個事情肇因於天津「新蕾出版社」高彥小姐捎來一封討論出版的e-mail,從最初的兩人互動,到後來面對眾人將個人的編輯生涯進行深刻反省。這六年多來,坐在電腦桌前的思考和書寫,充實了退休生活的每一時刻。

我必須滿懷感恩的心,向高彥和其他結緣的朋友說:幸虧遇此機緣,能將過去的得失曝曬於陽光底下,細細檢視。在那年代,打了不少仗,卻不知道「為什麼輸或為什麼贏」。現在,有時間把案例從記憶的洞窟裡拖曳出來,用新吸收的知識予以解讀,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如此!

我願意坦誠,當年行走職場,從沒高瞻遠矚的本領。現在有些看法,是當時沒想過的,年輕的我不懂艱險,拿著鍋蓋當鋼盔,靠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二楞子精神,橫衝直撞;別人視為畏途的,我敢咬牙蠻幹。做久做多了,從工作和周圍的好榜樣身上,學到不少自己欠缺的新東西。

這些反省編輯經驗的信能夠成篇,最為感念的當是來自詹宏志先生的啟迪,他從不知道曾影響我如此之深。他的年紀比我至少小一輪以上,可是我對出版現代性的認知,得自他的作為。我在旁靜靜觀察、默默學習,把他獨特的行事法則牢記在心。

詹宏志

有一則只跟很少人說過的故事,我願意公開說一次,來表達我對他的敬意與謝意:

「2001年,我退休在家。沒料到塵緣未了,經楊茂秀教授推薦,被『正中書局』總經理單小琳女士延攬到公司幫忙。有一天,單總非常客氣問道:

『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雖然愛讀書,也買了不少書,交了些出版界的好朋友,可是這次獨當一面做出版,仍屬新手,您建議從哪入手,比較能迅速掌握狀況?』

那段歲月,詹宏志的《數位元時代》雜誌創刊一年左右,為了增加雜誌店銷時的吸引力,他曾將談出版的演講實況壓成CD片隨著每期雜誌贈送。

我雖是《數位時代》的長期訂戶,卻未得優遇,為了獲得他的演講CD,只好每次再去店頭購買一本當期雜誌保存下來。我向單總說:『單總,您和詹宏志也相識,但可能沒時間聽他講出版的事,我手中有些他公開對外演講的CD,聽了之後,對出版的現在與未來一定會有新的理解。』

單總高興地借走CD。隔了一個多星期,她找我去總經理辦公室。『周顧問,詹先生的CD聽了,這些內容的確讓我對出版有了新的認識。』接著,我們交換了一些看法,討論正中書局的未來走向。等我起身離開時,她叫住我:

『顧問,您對詹先生既然如此肯定,想請教您一個問題:假如在台灣出版界排序的話,在您心裡,他排在什麽位置?』

這並不是個聰明的問題,她如此發問一定有她的道理。『第一名。』我幾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哈,您可是我們專誠請來的顧問噢!那麼,和他相比,您屬第幾呀!』我有點明白她的用意了,我故意伸出兩指,晃了晃,說:『第二名。』

『哦?』她露出訝異的表情,我一時看不出她是失望還是高興。失望的也許認為請來的人居然不是第一名;高興的也許是僅次於第一名。

她又連續問了很多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我通通回答:『第二名』。

這回,她的好奇心被誘發出來了。她促狹地指指自己,問道:『那我呢?』

『第二。』這次回答的又快、又乾脆。

『我也第二?我可才剛加入出版行列呢!』

『對!您、我、他們都是第二。』

『為什麼?』單總顯然頗不以為然。

『因為,我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相對於我們,詹先生是全方位觀照。』」

這則軼事,有人認真聽進去了,有人把它當笑話聽。假使你讀過我書寫的全部內容,或許會同意我的論斷。不過,若不同意,也十分正確。

因為我在近30年的編輯生涯中,分別在17個大大小小的單位做過事,最長的地方待了快8年,最短的一天半。從表像看,我應該認識不少人,其實轉來轉去,都在小池子裡打轉。加上我天性木納,既無文釆、不擅言詞又怯於交際,因此識人有限。

我相信台灣出版界比詹宏志優秀的大編輯不在少數,如純文學林海音、爾雅隱地、九歌蔡文甫、天下殷允芃、遠見高希均、王力行、遠流王榮文、《講義》林獻章、圓神曹又方、時報高信疆、莫昭平、大塊郝明義、聯經林載爵、青林文化林訓民、《創世紀》張默……至少可列出一長串名單,他們全是能打天下、治天下的高手,是我長久欽佩的英雄式人物。有些我只敢仰望,不敢攀交;有些似乎該由他們身邊熟識其貢獻的人,予以宣揚。而我,只能說我知道的──當我回答單總的問話時,答案中有兩個前提:一是有範圍的,不是全稱句﹔一是純屬個人的主觀。

所以,要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名」另有名字,也非常合理。

編輯後記02 : 編輯生涯

我對編輯工作的認知,是有階段性的。

1974年,我從軍中退伍,緣於喜歡閱讀,偶而書寫幾篇類似讀後感的評介文字,知遇於《幼獅月刋》朱一冰先生、《幼獅文藝》瘂弦先生、《書評書目》隱地先生,因此得到發表文字和工作的機會,開始了我的編輯生涯。

那時候的我,熱衷於認識心儀的作家,以能爭取到名家之作刋登在自己參與的雜誌為榮,以為這就是編輯該做的事。慢慢的,隨著接觸面擴大,結識層面逐漸繁複多樣。不久,結交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高信疆先生(高公),目睹他和轉任《聯合報》聯副主編瘂弦先生之間的競合關係,深深震撼了我。

高信疆(左1)

那一段台灣副刊史上的黃金歲月,容許千奇百怪的嘗試,使編輯這行業的內涵,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瘂雙雄對峙的局面以及社會深層剛萌芽的革新意識,突破了傳統思維,激起洶湧波濤。尤其是高公與各個階層密切結合,讓編輯透過工作平臺,取得不同面向的發言權,幾乎釀成一場社會改造運動。

高公隱退後,副刋又回歸初始素樸的文學模式,已不復當年站在潮流前沿了。但,隨著「開放社會」來臨,轉戰出版界與雜誌界的編輯,仍延續了已內化為本能的創新意識,投入職場。我就是從那時代背景走過來的受益者。

那些日子裡,在前輩和同儕那裡,偷學到不少「不足與外人道」的各家優點,譬如:朱一冰的誠懇;瘂弦的睿智、圓融、包容而成其大;隱地的編輯創意﹔小巨人沈登恩的豪氣﹔殷允芃的「時時以天下為念」、高希均的「引領潮流」、高信疆不從俗的創新與改革魄力;王榮文的人才策略;林獻章的「但取一瓢飲」;張默捨我其誰的無私奉獻……,人人都是我的老師。

我從詹宏志身上見識到的,卻是嶄新的遊戲規則。

他常能放眼天下,跳出框框思索。例如在很早很早,以西門町為臺北消費指標的年代,他便寫了文章,預告臺北東區即將崛起;在1986年*註2,台灣出版界從戒嚴氛圍中甦醒,學習如何伸展手腳時,他想的和所有人不一樣,他的注意力已移向「華文出版的單一市場」。他也曾寫過帶著神奇的、預言色彩的《趨勢索隱》,把當時的台灣放在蒼穹之上,用大倍數望遠鏡觀察,說出他看見的現象及未來發展的趨向。

他的本事,等我看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創新與創業精神》之後*註3才恍然大悟,他在眾人眼裡預言式的「創見」,在杜拉克的分析中,都不意外。他和杜拉克一樣聰慧,在人口統計、產業與市場結構、新知識……等變因裡,看到新的機會與新的市場。他不是預言家,全是根據數據與蒐集的資料推斷得來的結論。

彼得.杜拉克

他老早感悟到中國必將崛起,台灣如何因應中國崛起?站在這塊土地上的編輯/出版的未來在哪裡?他在遠流內部工作會報時,一再提示「華文出版單一市場的未來將炙手可熱」,我們必須及早準備好參與競賽。

有一回,他接受訪問時說,面對新情勢要有新的認識,認為台灣出版社的規模太小,小到沒力量在華文市場攻城掠地,所以他大膽建議:合併。把「小」聚合成「大」,才有機會在華文領域以及國際競爭場域發揮影響力。在我印象裡,他把「大」的門檻設定在年營業額新台幣20億,否則一不小心就邊緣化了。

後來,他登高一呼,以「花園主義」糾合有志一同的朋友組成「城邦集團」*註4,不出幾年,發展成大大小小30多家各擁特色、戰鬥力特強的出版單位,營業額快速成長,果然一一遂其心願,達成傲人的規模化目標。其間,也得到創投者青睞,紛紛注入資金。可惜,原本支持最力、最欣賞詹宏志才華、出資收購「城邦」的香港「TOM集團」(李嘉誠的事業之一),並不瞭解出版行業──出版是個需要「長期策略」驅動的產業。

一個好的、充滿未來性的長期策略,需要耐心與時間的,這是一種最終有大回報的「守株待兔的經營藝術」。TOM集團缺乏繪製「未來出版地圖」的想像力,因此失去長遠眼光和耐性,成了美國俚語「Don’t be a bean counter. Count on bean bags. (別做數豆子的人,要數就數一袋袋的豆子)」裡那喜歡數豆子的角色。TOM集團放他離開「城邦」,縱虎歸了山。如今,他在IT界如龍歸大海,事業規模又更上層樓了*註5。

詹宏志在編輯/出版界(包括所謂的「文創產業」)留下的足跡很廣,我記下的只我所知的「局部」和「片面」,但就傳統、古板、底子淺薄的我而言,已經學得非常吃力。

我辛勤筆耕六年,終於到了軀體不堪負荷的時刻了。年過七十,每天醒來都像多賺了一天,為了做事有始有終,理應未雨綢繆,所以先把<後記>寫妥,免得到時懊惱。

編輯後記03 : 幸運的一生

既然是收尾感言,有些話便不得不說。

首先要聲明的:縱使我寫成六十萬字,千萬別把我當做「作家」,我不是作家,我此生的定位是「編輯」。你們讀到的,是一個垂垂老去的編輯用餘生記下的一些見聞和心得。我常講「編輯有兩種」:一種是寫而優則編,一種是寫而不優則編──我是後者。所以,請不要以作家的高度審視這些文字,它們不夠格。

再者,我誠懇呼籲編輯們在適當時機,寫下各自的經驗。假使每個編輯都肯不怕嘲笑,記下一得之愚,久而久之,後人一定能從成千上萬的經驗記錄中過濾出有用的東西(幸好網路容得下恆河沙數般的內容)。

至於我寫的這些,難逃偏、狹之嫌,有些讀友基於敬老或憐憫心,寬容的寫些鼓勵的話,但聰明的讀友立刻看出我的不足。有位叫Rory的讀友,讀了金城出版社朱策英先生根據《編輯力初探1.0》(第1-34信)編撰的《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他下的總評,曰:「很營銷。」*註6

他敏銳地點出:「這本書感覺更像市場行銷方面的書,只不過主角是書。處處能遇到作者在引用其他管理書或者其他企業的觀點為己用,比如《長尾理論》、《藍海戰略》、《從優秀到卓越》。他把新加坡的成就,把英華達手機企業的市場成功都拿來作為出版借鑒。他的好多靈感似乎都來自於他當時讀的熱門管理書籍。」

親愛的朋友,Rory的話完全正確,我的確如其所言,借用各類書籍中的觀念來解釋我並不真正理解──包括我的(和觀察他人而得到的)經驗。很慚愧,我不是原創型的人,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努力學做「撿拾珍珠」的人。

回頭看自己一生,我不得不承認:我太幸運了。

基於幸運,我借了石濤的「一畫」,粗疏地建構自我指導的理論;而孫隆基教授的<勢力均衡場論>,居然讓我領會競爭的基礎是「不競爭」(開發無人地帶);尼釆的話「對於整個的組織,美麗乃其餘事」,助我建立做事的準則﹔讀巴斯卡《沉思錄》,明白了正義的歧義性及追求多元價值的必然──書系概念的豐富性也由此得到滋養;何秀煌教授的《0與1之間》,指出兩極性的專斷,人生所擁有的選擇不只是「0」或「1」﹔我曾小心翼翼地試著把FUZZY理論置入書系運作,合理化內容的抉擇;發現彼得.杜拉克的秘密,他的影響力源自詮釋「正面的力量」……;得自孔子和老莊思想的啓發,更不在話下了。這種化零碎為整體的「百衲衣式的智慧」,幫我克服過不少挑戰。

但我並不感到臉紅,因為連華倫.巴菲特(Warren E.Buffett;美國投資大師)這樣頂尖的聰明人也說:「我通常都靠大量閱讀,學習別人的知識和創意,因為我不認為自己有很多原創的觀念,我的許多觀點都是從閱讀來的。你可以從別人的書中學到許多東西,而不需要自己花腦筋創造新知,重要的是要會充份從別人身上學來最好的知識。」*註7

華倫.巴菲特

就這樣抄襲、剽竊,拼湊出半生不熟的東西,而最後又「內化」*註8成60多萬字的篇章。瞭解這些書稿的始末,就明白我為什麽願意快樂的放棄版權*註9並主張這些文字是「公共財」的緣由了。

經驗告訴我,欠缺經驗時需要經驗,有了成熟的經驗後需要忘掉經驗,因為它會成為「成長的阻力」。所以,若干年後,這些文字若能以位元元的形態,倖存在虛擬網路世界,就夠幸運了。

年輕時候,讀張愛玲翻譯的《愛默生選集》,記憶中,愛默生曾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噯喲,親愛的朋友,我愛死了這句話──既然人不分貴賤、貧富、智愚,都擁有各自的小宇宙,那麽,《編輯力初探1.0》、《別冊》與《企劃之翼》就是我小宇宙的「描紅簿」(它連臨摹都還夠不上)。萬一你不小心接觸它,看到顫抖、歪曲、醜陋的描紅筆法時,請多擔待。

終於,我如願記錄了親歷的人生片斷。你的呢?

最後親愛的朋友我想跟你說: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 <再別康橋>
  •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 。」 ──《聖經.啓示錄》
  •  「儘管人生漫長,履歷表最好簡短。」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1923-2012)

謝謝大家多年來的愛護與支持,順祝

平安幸福

浩正寫於/2011/1/12「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之

延伸閱讀 :

  • 系脈力:打造系統與脈絡的能力
  • 為什麼你的自媒體總是沒有起色
  • 編輯究通力:洞悉「際」與「變」的策略之眼
  • 不要在臉書上直接發小說文
  • 用行銷金三角找出你真正的TA

  • 註1:二十多年前,「聯副」主編瘂弦先生告訴我,某位非常知名的作家,年紀雖老,仍創作不輟,可是病後腦子受損,來稿意思殘缺不全,但尚可勉強瞭解他想表達的思想,所以由編輯潤筆之後,替他發表,直到這位作家停筆才予結束。我聽了非常感動,記錄於此,留作典範。
  • 註2:請參閱《書香兩岸》2010年5月號<單一中文市場的大時代——詹宏志談華文出版>。
  • 註3:請參閱《創新與創業精神》/彼得.杜拉克著/蕭富峰.李田樹譯(臉譜出版社/2001/10月2版6刷)。
  • 註4: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8信<創新導向(上)>。
  • 註5:其實,詹宏志的人生經歷也是大起大落的。最轟動的是創辦《明日報》,這份網報,辦早了二十年,但也可以從這一役看到他的膽識和魄力。《明日報》雖然失敗,但他沒被打倒,用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重新站起。即使如此,仍然考驗重重。多年前,他為了因應更長遠的發展,決心籌建自己的倉庫,改善整個作業流程。並保證全台灣二十四小時到貨。變革帶來陣痛,巨大的投資和需要的時間,使他深陷財務困窘的謠言裡,股票從四、五十元掉到二十元。而今,苦熬十年之後,回報非常甜蜜,股價一度颷升到191元。詹宏志感慨的說,整個公司曾經只剩下總經理李宏麟支援他的決策。他說,終於明白搞好事業「要有耐心。一分鐘能知道的事,兩年才能做得出來﹔五分鐘能知道的事,五年才會實現」。他認知到,如果看到對的方向,就必須不計代價的堅持下去。(引自《商業週刊》第1196期(2010/10/25出刊)<PChome股價兩年大漲九倍奇蹟>/文林宏達)
  • 註6:請參閱「豆瓣網」。
  • 註7:引自《巴菲特核心投資法》/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著/陳人麒譯/商周出版(2006/12/18/初版6刷)。
  • 註8:我經常提到「內化」兩字,卻總是說不清楚它的意涵,直到在《書香兩岸》讀到駱瑩瑩訪問詹宏志的特稿中若干文字,終於有了滿意的解說。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讀過的書裡講過的東西,那個相信,其實不是相信書,而是相信自己的理解。有時候我們要承認自己沒有讀懂,雖然你讀了一本書,但是它還沒有變成你的東西,那就是沒有讀懂,就先放在那裡。我們要練習和沒有答案為伍,有一天,它才會真正變成答案。可能在某天,你會忽然想起來,哦,我明白了那個作者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了,那本書很可能是你二十年前讀過的。二十年後,你碰到一件事情,忽然想起來書裡的意思,因為兩個之間有相同性,那個時候,書對你來說,就是真正的讀懂了。」詹宏志舉了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引用孟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解釋,錢穆先生指著桌上的咖啡說,這杯咖啡,本來水是水,粉是粉,咖啡粉放進去的時候,水就不是水了,粉也沒有了。「所過者」,過了並不是沒有了,而是化了,它發生了變化。而「所存者神」,存的是那個作用。所以,錢穆先生用咖啡作為例子真的是很有道理,喝完咖啡就會睡不著,它的神就會存在。(引自《書香兩岸》2010年5月號<詹宏志:趨勢來自對知性的理解>)詹宏志談的是「閱讀」,用來解釋「內化」,也非常貼切。
  • 註9: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的序2<聲明:關於《編輯力初探1.0》與管仁健編著的《編輯道》>以及<附錄三/汗顏者言/我為什麽放棄《編輯力初探1.0》版權?>。
Tags: 企劃之翼(編輯力2.0)作者出版周浩正城邦集團數位時代編輯行銷詹宏志高信疆

有關的文章

企劃之翼-27

【附錄2】雲端出版: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

by Robert
29 1 月, 2022
0

雲端出版01 : 雲端運算 就像Web2...

企劃之翼-26

【附錄1】編輯瘋點子──野人獻曝(1)

by Robert
29 1 月, 2022
0

編輯瘋點子01 : 戀愛手冊 1990年...

企劃之翼-24

新行銷表述:下一步,智能化?出版模式的NEXT,向未知前進!(上)

by Robert
29 1 月, 2022
0

一位新認識的年輕編輯Q君,讀了<跨界思維...

企劃之翼-23

新‧編輯力─冷觀大數據,創建編輯「雲魅力」

by Robert
29 1 月, 2022
0

以下記述的,只是個人近期學習心得的綜合整...

Next Post
企劃之翼-26

【附錄1】編輯瘋點子──野人獻曝(1)

企劃之翼-27

【附錄2】雲端出版: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rending News

如何成為創作者

給創作者的推薦資源

5 1 月, 2022
如何透過出書,放大你的內容力

如何透過出書,完成內容變現的從0到1

2 5 月, 2022
如何成為出版人

給出版人的推薦資源

5 1 月, 2022

About

一個負責任的創作者,應該要把可掌握的事情做到最好。

如果你願意努力,我願陪你一同前行。

Categories

  • 周浩正專欄
  • 給創作者的建議
  • 編輯的思考術
  • 行銷可以這樣做
  • 講座/知識

支持出版內容地圖

假如你很喜歡出版內容地圖的文章,希望鼓勵Robert繼續寫更多文章,不如贊助一下Robert一杯咖啡吧!
☕使用藍新金流贊助☕

Recent Posts

  • 在動筆之前的三個問題(一):找出本書核心概念
  • 【附錄2】雲端出版: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
  • 什麼是內容出版地圖
  • 聯絡我們
  • 領取免費電子書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1 COPYRIGHT © 2020 內容出版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沒有找到
查看所有結果
  • 首頁
  • 第一次來看這邊
    • 給創作者的推薦資源
    • 給出版人的推薦資源
  • 給創作者的建議
    • 如何透過出書,完成內容變現的從0到1
    • 讓你提升出書效率的觀念
  • 講座/知識
    • 找出定位與策略
    • 編輯的思考術
    • 行銷可以這樣做
    • 周浩正專欄
      • 企劃之翼(編輯力2.0)
  • 出版加速方案
  • 自學地圖
    • 給創作者的話
    • 相關資源推薦
    • 領取免費電子書

Copyright © 2021 COPYRIGHT © 2020 內容出版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